一、学科简介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也是关于建筑设计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研究人类建筑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创造适合人类生活需求及审美要求的物质形态和空间环境。建筑学所属学科门类及代码为工学[08],所属一级学科门类及代码为建筑学[081300]。本学科围绕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遗产保护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注重设计实践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在地域性建筑设计理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低碳节能建筑技术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二、研究方向
1.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1)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研究:以建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为基础,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经典建筑学理论进行更新。
2)地域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挖掘燕赵地区人文、地理、气候、生态等环境优势,研究地域建筑的人文属性与社会价值,探讨地域建筑绿色化设计原理与方法。
3)智能建筑设计与理论:以虚拟现实技术和参数化设计为基础,结合结构设计、仿真模拟、智能建造,研究从建筑设计到生产建造的全过程方法及互相反馈机制。
2. 建筑遗产保护及其理论
1)地域建筑历史理论:基于河北省内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建筑遗存,研究历史建筑规划理念及营建理念;集合本校前期相关研究成果,重点研究省内地域建筑发展史及地域建筑类型史。
2)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从自然、人文、生态等维度,研究太行山地区建筑形成的背景条件,探讨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方法,探寻新地域主义建筑的创作路径。
3)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地域传统建筑的保护理念、方法和技术;研究地域传统建筑更新活化策略、方法和技术;研究地域建筑与环境的共融关系及整治方法。
3. 建筑技术科学
1)地域建筑节能技术:针对京津冀地区气候的实际情况,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城市、街区、建筑等多层面,研究新建与既有建筑的节能技术方法与措施。
2)低碳建筑技术研究:根据我国“3060”的目标,以京津冀地区低碳节能城市建设为依托,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研究,LED高效节能照明技术研究。
3)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利用河北省超低能耗建筑产业链优势,在室外微气候环境与超低能耗建筑相互作用机理、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热湿耦合分析、建筑节能蓄能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
三、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建设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研精神。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具有从事建筑学科的设计、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原创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在理论上应有新见解,或在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
3、具有应用第一外语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
4、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本学科所属专业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五、中期筛选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按照学校相关文件组织开展中期筛选工作。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三学期将中期检查报告的文字资料提交导师审阅同意后,方可进行中期审阅。由本学科中期检查报告评议小组,对硕士研究生的中期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审查。中期检查报告的评议结果为优秀、良好、差。评阅为差等级,必须在一个月内再次进行中期检查报告,第二次中期检查报告仍为差等级,延期三个月进入开题报告环节。
六、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主要包括文献查阅与综述、选题、开题报告、研究计划实施、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及论文答辩等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密切结合建筑学学科发展的需要,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要有新见解。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一年(从开题报告到全面完成)。
2.论文开题应在第三个学期完成,硕士研究生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文字资料提交导师审阅并同意后,方可开题。本学科开题评议小组对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和审查。不通过者必须在二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仍未通过者,延期一年。
3.论文中期考核,在第五学期初完成,由导师在内的专家组对学位论文进行中期考核。专家组对论文进展情况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4.在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进行论文预答辩,对学位(毕业)论文初稿进行全面、细致、充分的预审。在答辩前,每名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且河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文章。研究生在申请预答辩前,必须提交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报送研究生学院培养与学位办公室审核。组织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具体按照《河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通过论文评审的研究生,可申请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按照《河北大学学位条例实施细则》等文件规定执行。
七、毕业条件
1.课程学习。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
2.学术活动。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不少于10次学术活动,并撰写学术报告小结;以主讲人或宣讲人身份,参加在校内外举行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不少于1次。对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应填写《河北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一览表》,该表由导师及领导签署意见后,于毕业前交研究生学院培养与学位办公室,经审查合格者方能参加论文答辩。
3.提前毕业。符合《河北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规定》(校研字〔2015〕5号)相关要求的,可申请提前毕业。
4.论文答辩。学位(毕业)论文经专家评审合格、通过学位(毕业)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审查后,准予毕业。
八、学位授予
研究生通过毕业资格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九、学分及课程设置
本学科所属专业最低修读学分为28分,其中学位课14学分,非学位课14学分。跨一级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4门,补修课程要求合格但不计学分。补修课程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所学专业情况、本科所在学校情况及硕士论文选题情况等来指定,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研究生课程考试不设补考环节,考试成绩低于60分的需重修。
建筑学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别 |
课程说明 |
课程号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
学位课 |
公共必修课 (6学分)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TS0000001 |
2 |
1 |
考试 |
通用学术英语 |
TS0000002 |
2 |
1 |
考试 |
||
专业学术英语 |
TS0000003 |
2 |
2 |
考试 |
||
专业必修课 (8学分) |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
XS1408001 |
2 |
1 |
考查 |
|
人居科学导论 |
XS1409002 |
2 |
1 |
考查 |
||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题 |
XS1409003 |
2 |
2 |
考查 |
||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 |
XS1409004 |
2 |
1 |
考查 |
||
非学位课 |
公共通识课 (2学分)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读 |
TT0000101 |
1 |
2 |
考查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TS0000102 |
1 |
2 |
考查 |
||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选修课(16学分) |
建筑与城市设计Ⅰ(必修) |
XS1409101 |
3 |
1 |
本方向研究生至少选修 10学分 |
|
建筑与城市设计Ⅱ(必修) |
XS1409102 |
3 |
2 |
|||
当代建筑思潮 |
XS1409103 |
2 |
1 |
|||
建筑评论 |
XS1409104 |
2 |
2 |
|||
超高层建筑设计原理 |
XS1409105 |
1 |
2 |
|||
现代建筑理论 |
XS1409106 |
1 |
1 |
|||
建筑环境与行为研究 |
XS1409107 |
1 |
2 |
|||
景观设计思潮与实践 |
XS1409118 |
2 |
2 |
|||
海绵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
XS1409109 |
1 |
2 |
|||
建筑遗产保护及其理论方向选修课(16学分) |
建筑与城市设计Ⅰ(必修) |
XS1409101 |
3 |
1 |
本方向研究生至少选修 10学分 |
|
建筑与城市设计Ⅱ(必修) |
XS1409102 |
3 |
2 |
|||
建筑遗产保护专题 |
XS1409111 |
2 |
2 |
|||
日本文化与日本空间观 |
XS1409112 |
2 |
1 |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XS1409113 |
2 |
2 |
|||
地域建筑与文化 |
XS1409114 |
2 |
1 |
|||
城市形态与城市保护更新 |
XS1409115 |
2 |
2 |
|||
建筑技术科学方向选修课(16学分) |
建筑与城市设计Ⅰ(必修) |
XS1409101 |
3 |
1 |
本方向研究生至少选修 10学分 |
|
建筑与城市设计Ⅱ(必修) |
XS1409102 |
3 |
2 |
|||
可持续建筑设计原理 |
XS1409118 |
2 |
1 |
|||
数字建筑理论与方法 |
XS1409119 |
2 |
2 |
|||
照明与环境控制 |
XS1409120 |
2 |
2 |
|||
建筑物理环境模拟与分析 |
XS1409121 |
2 |
1 |
|||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理论 |
XS1409122 |
1 |
2 |
|||
新能源技术概论 |
XS1409123 |
1 |
2 |
|||
必修环节
|
实践环节 |
入学教育与学术规范 |
XS1409124 |
0 |
1 |
|
中期筛选 |
XS1409125 |
0 |
3 |
|||
学术活动≥10次 |
XS1409126 |
0 |
1-6 |
|||
论文环节 |
论文开题 |
XS1409127 |
0 |
3 |
过程管理 无学分 |
|
论文预答辩 |
XS1409128 |
0 |
6 |
|||
论文评审 |
XS1409129 |
0 |
6 |
|||
论文答辩 |
XS1409130 |
0 |
6 |
|||
补修环节
|
补修课程 |
建筑设计1 |
14SDC05031 |
0 |
1 |
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
建筑设计2 |
14SDC05032 |
0 |
2 |
|||
建筑物理 |
14SDC05027 |
0 |
1 |
|||
建筑构造 |
14SDC05026 |
0 |
2 |
|||
中国建筑史 |
14SDC05029 |
0 |
1 |
|||
外国建筑史 |
14SDC05030 |
0 |
2 |
|||
场地设计 |
14SDC05051 |
0 |
2 |
注:*公共外语课程按入学时的外国语考试科目修读相关语种。
十、其他需要说明事项
1. 非学位课中的方向选修课模块由各学院自行设置,并给出具体选修学分要求。
2. 学生毕业总学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通识课+方向选修课。